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

跟著雨水散步趣!

活動前一天,我們都很憂心如果下雨怎麼辦?
綠盟貼心的想到了備案,如果下雨,那麼就真的用「散步」的方式在巷弄裡遊逛吧。

當天雖然有點陰涼,基本上是一個不易發汗的日子,
涼爽,有風。

這天的行程許多人都去過,像是鄰里巷弄的尺度。
但在綠盟的解說下,
對於人與河川的關係進一步引發我們反思:
「都市發展過程中,為何我們與水的關係越來越疏離?」





今天的踏查路線:

單車踏查前鋒解說員:陳建志(綠色公民行動聯盟/河川達人)


     台電大樓捷運站2號出口(集合)
-->師大分部綠屋頂/雨水回收/生態池
-->寶藏巖
-->自來水園區
-->台大瑠公圳、醉月湖、台大桃花心木綠廊
-->溫州街社區小池塘及瑠公圳支流
-->青田街綠廊、錦安里燦伯的家
-->錦安里台灣油杉及日式宿舍雨水回收
-->和平西路一段126號雨水回收、螢橋公園
-->雨水花園等示範綠點

前往師大環教所屋頂花園

因為表土可透水,大樹與灌木叢林得以呼吸。
這裡像是自然步道,讓我們有機會再次踏上土地。
 
老樹林蔭,我們就在樹下聽解說。
建志老師提醒我們有透水的環境,可為周邊調節微氣候。

綠屋頂。
平日一~五,白天時間可電洽師大環教所,
預約上樓頂看花園。聽說上頭還有乾式廁所!

草縫綠意盎然,
讓步道充滿生機。

有瀝間帶的生態池。
將教學大樓所收集的污水、雨水排放至此區,
過濾、淨化水質。

沿著永福橋,
前往寶藏巖的路上。

寶藏巖國際藝術村!
睽違已久的歷史聚落,
當初因違建聚落型態見證了臺北市發展的痕跡,
故保存為歷史聚落。
也是北市僅存臨河、面河發展的聚落。

有趣的作法:將「草地」與一般常見的木平台融合唯一,
造成錯置的幻覺。

充滿生命力的聚落空間。寶藏巖!

河濱自行車道。
車道邊留有草溝,讓水行走,聽說在季節時期,
可以聽到蛙鳴,也可以看到蜻蜓的卵唷!
河川交界處是動植物繁殖、生長的最佳環境,
而寶藏巖一帶就是河川匯水之處。
當年日本人來台發展自來水事業,
首選此處作為挖井的第一處,
這和周邊自來水園區、寶藏巖歷史聚落發展息息相關。



騎著自行車看到這個畫面時,
若你身處在這個時空,相信你會深深被感動。

PIPE LIVE MUSIC(背景那棟建築物)
位於公館水岸邊,室內有日據時代興建的抽水站,
現已是台北市的三級古蹟。
少數挑高6米的建築,也是腳踏車道中途唯一休息站,南通碧潭北達大稻埕。



自來水園區-雨水回收廁所
這個概念很值得推廣,畢竟沖馬桶的水如果用自來水是一件很浪費資源的作法。

園區大樓本身也有做雨水回收。

台大瑠公圳及生態池
早期台大想效法康橋-在校園中划船
有老師提議要做生態池
雖然後來因經費等因素不了了之,
但真實的改善了舟山路的環境及生態。

大學公園
是北市中少見由社區認養的公園,
在不起眼的角落,
意外的發現出現了一個生態池,
裡頭有水芙蓉、香蒲等水生植物,
如果近看,還會發現小魚唷!
從生態的角度,城市就是需要多些像這樣的保水空間,
可適時減緩水逕流的速度。



大學社區-瑠公圳支流
北市少見、難得的水圳空間。
大學社區是北市最早開始做參與式鄰里公園改造的地方,
除溫州公園外,
這段支流一直是社造及生態團體津津樂道的事件。
的確,我們一來到這裡,對於微氣候的差異感受明顯。
有水圳的空間,令人賞心悅目,

心情開闊。



錦安里‧青田街
這帶有許多林務局的宿舍,
當時日本人將中海拔以上生長的台灣油杉帶到平地來栽種,
沒想到過了五十年,油杉長大了,成為錦安里一帶社區的珍寶。

油杉的對面有一處日式宿舍大門雨水回收,
非常有趣。
雨水回收要有三要件:集水面、水道以及儲水器,
屋頂的集水面雖小,但透過巧思將雨水回收用來提供給過路行人、公眾使用,
這產生的公共效益超乎集水量多寡的計算意義。

燦伯的家
燦伯是手工地形圖達人,也是巧手雨水回收達人。
他自行設計了一套屋頂雨水回收,
並加裝一個寶特瓶,用以自行決定澆灌量出水的多寡。
全部約100公升的雨水回收設備,花費竟不到1000元。
太划算了。

和平西路三小桶雨水回收。
這是我們今天沿線踏查發現最簡單、省錢的案例。
開油漆材料行的老闆運用店裡廢棄的桶子承裝原排入水溝的雨水、冷氣水,
運用桶桶相連的方法,
就是雨水回收了!

雨水花園!
運用15個200公升的鐵桶,
收集鄰房鐵皮屋頂的雨水,搖身一變為裝置藝術的一環。
也賦有教育意義。
另一綠點-開心農園的綠意花車,
也是運用廢棄推車改造為「花」車。
後方的儲水器也有雨水回收的功能。


下一階段:「改造去你家!」
時間:99年10月24日(日)上午9點~17點
地點:綠色公民行動聯盟
我們將由學員中遴選一個改造基地,
作為我們社區的雨水回收示範!敬請期待囉~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